湖北湖南谁是楚国正统 湖南和湖北的分界湖是哪个湖

今天跟亲们聊一个省,这个省的文化影响力一直不强,从属于一个大的文化圈内,直到近代,突然崛起,产生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,这个省就是湖南省。

湖南省位于南方,不属于中原核心圈,但不代表他的历史不悠久。中国历史的演变有一个由南到北,然后由北再回到南的过程。

最早的非洲人是迁移到中国的南方,在南方定居,比如云南湖南这些地方,然后再北上,有的远到了日本,所以,现在有的日本人发现自己的习俗跟云南少数民族很像,就有这个原因。而在湖南,发现了一万八千年前的稻谷,在神农时期,湖南有很多舜帝的遗址,说明这里其实还算是中心点。

而到了夏朝,春秋,这里不知道什么原因,变成了南蛮之地,成了三十三线的郊区。大家立足于黄河中下游,把那里经营成文明的中心。再往外扩散。

而湖南是纳入到了楚国的地方,从此,成为了楚文化的组成部分。

这个一组,就是二千多年,直到现在,湘文化还有很浓厚的楚文化的特点。比如湖湘文化里,有一个比较有名的词,叫霸蛮,其实就是楚文化里面的不服周精神的演化。

春秋时期,楚国是边远的小国,不受中原大国的待见,但也同时是最不服周王室的国家,自己埋头发展,通过扩展,强大自己成为了当时三大的地域文化。

秦文化是通过向西扩展而得到强大,齐文化是通过向东北扩展得到强大,楚文化就是向南。南方的湖南很多地方就纳入到了楚国的范围。

从此以后,湖南就一直是楚文化的一部分。那什么时候开始,湖湘文化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呢?

这要直到二千后的宋朝。当时的宋朝思想是很开放的,而且官员待遇好,工资高,这一方面就促进了文化的复兴,很多官员或者大儒在地方上修学院,然后传播知识,因为这,产生了包括湘文化在内的很多地域性文化。

比如周敦颐在湖南道县搞的小书堂,以前面的一条溪流濂溪命名,称为濂学,还有程颢、程颐因为是洛阳人,他们的学派就称为洛学。张载在关中讲学,他的学派就是关学。还有朱熹在福建建阳讲学,人称闽学,还有陆九渊的象山学。

像著名的岳麓书院,就在北宋的时候修了起来,最有名的应该是上面有两句话:惟楚有材,于斯为盛。

这是说,湖南在地域上还是属于古楚国的范围,但事实上,这样一来,湖南文化在楚文化之外,开始有自己独特的东西。

现在,有一个争议,就是湖南湖北谁才是楚文化的正统继承者。从地域上看,当然是楚国,毕竟屈原,还有楚国文化的中心,一直都在湖北。但湖北却不能包括楚。这也是湖北的简称一直不能用楚这个更有名的词,反而用鄂这个大多数人,包括湖北人自己都不一定了解的词。

而从精神内涵上看,湖北的文化基因似乎跟原生楚文化有一些不同了,比如蛮一直是楚文化的核心。蛮代表着一种开拓的精神,这一点,可能从近代来说,湖南的霸蛮更接近于楚文化的蛮。

且说,宋朝之后,湖湘文化就开始自成体系,到了清朝,就已经自行一脉了,康熙皇帝给岳麓赐了四个字:学达性天。这就是讲学问到了一定的境界,是可以天人合一的。而乾隆帝给岳麓书院赐了一块“道南正脉”的匾额,认同岳麓书院的江湖地位。

当然,最有名的,就是大家所知道的,曾国藩的湘军。

通常认为,湘军只会打仗,其实不然,这也是一个由文化组装起来的部队。

曾国藩称得上一个儒学大师级的人物,他要不是学儒学学得太深,忠君那套思想太入骨,肯定是奔着夺天下当皇帝去了。

湘军的其他将领,左宗棠、胡林翼、郭嵩焘、刘长佑、曾国荃等,都是岳麓书院的学生,都是湖湘文化出来的,而且他们招兵之后,也是要传播文化的。

比如湘军将领罗泽南就“日登将台,与官兵讲宋五子之学”,王錱“以训练为急,所部壮丁习刀矛火器,暇则训以《孝经》、四子书,转相传诵,营门夜扃,书声琅琅出壕外,不知者疑为村塾也”

通过这,湖湘文化得到了大爆发,从而影响了湖南的灵气学脉。百年树人,这个影响可以说超过了百年,一直到现在,成为了无湘不成军的湘军文化。

最新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站长邮箱:121259802@qq.com